黃昏之歌–讀Olive Kitteridge
站在不同的時間點上看人生,會看到完全不同的光景。從小孩的位置往前看,未來又長又遠,有無限的可能性。以平視的角度環視當下,生活或憂或喜或走向痲痹。或者也可以倒退幾步,回到某一個交叉點上,重新選擇:「如果這時選走這條路,而不走那條路,人生是否完全改觀?」
所有看人生的點,我最著迷的一直是站在生命盡頭,由後往前看。
很小的時候,我常倚在祖母和嬸婆旁,聽她們一邊忙著手裡的活兒,一邊談她們貧困天真的少女時期。
我喜歡聽五、六十歲的女性朋友,談他們如何調適兒女高飛後空巢的日子——當義工、參加讀書會或俱樂部、處理複雜糾纏的離婚,發現相處大半輩子的枕邊人一夕間變成陌生人。
每 當婆婆說起失婚的朋友如何搬到佛羅里達,如何一周只能和單身老男士晚餐一次:「我的朋友相信那男人一定還有其他的女朋友。和女人不同,只要有錢,男人老了 還是很搶手。」很難想像她口中描訴的是一群七、八十歲的男女。他們在生命尾端依然和年輕人沒兩樣的情感糾紛和憂愁歡愉,總聽得我津津有味。
這份對老年的心情和狀態的好奇,很像看一本小說,破不急待想翻到最後幾頁,知道結局是什麼。
Olive Kitteridge滿足了我對老年生活與心情的許多想像。
二〇〇九年普立茲文學獎得主,Olive Kitteridge的故事背景設在緬因州靠海的小鎮Crosby。全書以十三篇短篇故事描述一群平凡的夫妻和他們的家庭。中學數學老師女主人翁Olive貫穿所有故事,整本書讀起來像一連串獨立的短篇,又有長篇小說的一氣呵成。
海 岸看似平靜的生活表面下,Crosby鎮上這群人遭受災難、離婚、厭食症、年老、婚姻和家庭各種問題的撞擊;還有愛的變質。作者Elizabeth Strout以敏銳的觀察,出神入化地捕捉尋常裡的衝突。她描寫書中人物面對陳年婚姻逐漸陷入僵習,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而讓婚姻走到這危危欲墜 的地步。她檢視人不管到了什麼年紀,渴望被需要的(不管是親人或陌生人)的悲哀;父母為家庭付出一切後,卻只換來兒女怨懟離去的難堪….。
Olive 在Strout筆下生動真實。她的自我為中心又固執,從來不說對不起;當獨子離去,老伴病死後,她與外界的格格不入:「Hell, We are always alone, born alone, died alone。」Olive毫無遮掩的誠實與孤寂,幾度讓我掩頁歎息。
然 而,Olive Kitteridge並非一首讓人憂鬱的黃昏之歌。老人對莽撞青春的年輕人的疼惜;Olive夫婦在巔峰壯年時,手牽著手走路回家的那一幕。你不免要想: 他們是否真正體會過曾經那片刻的幸福?或是他們跟大多人一樣,想著的只是以後,以後會怎樣怎樣,而錯失了生命中珍貴的美好。
對於正處青春或壯年的人,老年似乎搖不可及。但當生命寥寥可數時,如何對過去的所作所為不後悔?沈穩終老而無懼?或者更勝,不管站在那個時間點上,如何不期望處在任何更好的地方,而能看到:最好的地方就在這裡,最後的時刻就是現在。
Ovlie Kitteridge的陪伴下,我真實深刻地走了一趟黃昏之旅,然後對身處的所在有了更遼闊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