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t sugar fat new二年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八旗文化出版。

★ 誠品書店、香港誠品、博客來網路書店四月共同選書。

「明天早餐想吃什麼?」「我們今天晚餐吃什麼?」不知不覺地,家裡的男孩到了不時開冰箱找吃的青春發育期,想吃什麼,愛吃什麼…,飲食是每日最固定出現的對話。

不久前,十一歲生日那天,旅行之外平日很少有機會上速食店的他宣告:「午餐要吃麥當勞,而且,要點一般的起司漢堡,不再點兒童餐了,因為(兒童餐)吃不飽。」

趕 著進城去看Blue Man Group演出的母子兩,從麥當勞窗口接過一大一小兩個漢堡三明治,車尙未上高速公路,已迫不急待地打開包裝紙,咬一口那熱騰的漢堡:牛肉與起司結合的油脂鹹漬,麵包的軟綿微甜,一股滿足感立即衝入大腦,「啊…好好吃。」後座的兒子發出讚嘆。兩人只單點了三明治,不難想像,若來個全餐—漢堡配上可 樂和薯條,再加上一份餐後的蘋果派或奶昔,高鹽、高糖、高脂直灌入大腦與胃腸,飽足而愉悅,當然隨著爆表的熱量而來,通常是一股揮之不去的重膩與罪惡感。

曾 幾何時,速食店攻略全球,光是麥當勞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共有一萬六千多家分店,其中,中國以兩千多家僅居美國之後,漢堡、薯 條、可樂、披薩成為這個時代全球兒童共同的飲食。日常生活裡,超市走道更充斥著薯片、巧克力、糖果、冰淇淋等零食。參加過美國小孩生日宴會的人都熟悉,壽星家除了準備塗滿層層鮮奶油或巧克力的大蛋糕,通常還會外加一盒盒起司橫流、臘腸熱滋的超大披薩,配汽水或果汁,而光是這些鹽、糖與熱量破表的食物彷彿還不 夠, 有時還要外加一個小冰淇淋,甚至臨走時送給每個小孩的「禮物袋」(goodie bag)裡,除了小文具或玩具,也不忘再放入幾顆糖果,讓人每每皺眉心驚。不難了解,為何有些來家裡玩的孩子,不碰白開水而習慣以高糖分的汽水與果汁作為 日常飲料。而電視或網站上的美食節目,大多名廚們口沫橫飛,介紹的餐點莫不需要一坨坨的奶油,一杯又一杯的白糖,看了令人咋舌,膽固醇和血糖都跟著高飆, 遑論依樣烹煮了。

食品業者精準而天羅地網般操控下,誘人食品無處不在,而所有這些食物都逃不過:高鹽、高糖、高脂肪,這三種元素即是我的新譯書《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所探討的主題。

普 立茲新聞獎得主記者邁可∙摩斯,從生理、社會、經濟、歷史等角度,深入調查美國人日常飲食中最普遍的穀片、薯片、汽水和起司等食品的研發與行銷伎倆,研究 人們為何對這三樣東西如此著迷:加了鹽的食物更美味,吃了甜食特別快樂,油炸的東西教人滿足;更重要的,針對這些生理口感傾向,食品業巨人們如何耗資精密 研究,運用實驗結果,把鹽糖和脂肪這三種廉價元素精巧地調配運作,不偏不倚地打中大腦的那個「極樂點」,讓你薯片一口接一口,從迷你包、家庭包買到特大 包,汽水一天好幾罐,從易開罐喝到特大瓶,越喝越多。

精密設計生產之外,書中並揭發,這些跨國大型食品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市場行銷手法 (甚 至引用菸草工業的行銷術),花大把大把金錢廣告競爭,從藉兒童節目時段打廣告引起強烈爭議,到店頭裡如何擺設,把巧克力糖果放在付款櫃檯旁,操弄顧客等待 付帳時隨手取拿的心理,全面進擊之下,消費者根本無處可躲。近世紀以來,這些超大品牌向第三世界張出魔手,朝中國、印度與南美兒童傾倒巨量速食與零食,宣 傳西方的酷爆飲食風潮,例如,印度的十二億人口完全被奧利奧(Oreo)的廣告打敗,迷上這個產品的三個飲食指導步驟:「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牛 奶)」 (Twist,lick,dunk)。這些跨國大公司的另一個策略,是把汽水、巧克力、泡麵等加工食品全重新設計成更小更便宜的包裝,一罐可樂只賣一、二 十分美金,佔領開發中國家如墨西哥和巴西的貧民區。不知不覺地全世界的消費者越吃越鹹,越吃越油,越吃越甜,肥胖早已正成為世紀大病,三高飲食所引發的心 血 管、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不但嚴危人類,也將使各國醫療付出昂貴而沈重的代價。

飲食習慣型態與社會演化息息相關,美國從傳統的主 婦親手做晚餐,到六、七零年代職業婦女大增,餐桌上逐漸被講求「便利」、高鹽高熱量的冷凍微波食品所取代。在此同時,飲食習慣也不斷在改變。以早餐為例, 勞動人口居多的早年,餐桌上流行培根、火腿、蛋,有時還加上一塊牛排,飽含脂肪與熱量。隨著社會轉型,坐辦公桌與科技人口增多,各式各種口味的便利穀片出 籠了,不僅成為早餐主流,記得以前上班的辦公室廚房櫃子裡,年輕同事們擺了一盒盒各人喜愛的穀片,有時連午餐、晚餐和宵夜,換個口味或牌子,也習以穀片打 發。這些加了牛奶即可食的方便食品,打著摻有各種營養素的口號,暗地裡糖份也越加越多,過甜的結果是養出過胖的一代,營養學家強烈抨擊下,飲食主流再度轉 型。目前早餐流行什麼?穀片之外,從綜合蔬果汁,到墨西哥捲餅、日式泡飯,更趨多樣化,隨著「嬰兒潮」一代步入中老年期,經濟許可,健康為前提之下,現代 人對食安與營養也更加重視了。

然而,有機天然營養的食品並非人人吃得起,通常是屬於中高等收入才有的福利。如邁可∙摩斯書中所報導,大多美 國低收入家庭沒有車, 無法也付不起到大型完備的超市購物,只得就近在街角或加油站的雜貨店購買日常所需。這些主要賣廉價糖果、冷凍披薩、汽水、薯片等的街頭商店,沒有新鮮蔬果,頂多擺幾條香蕉和幾顆蘋果,高鹽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主掌走道。當然,也不像那些生產這些加工產品的CEO和高階人士,中下收入的消費者沒有時間運動,付不起健身房的會員費,日復一日,只能屈服於食品業內行人士自己都不願意吃的加工食品之下。

書中眾多生動的採訪之一,是食品科學家霍華德.莫斯科維茲 (Howard Moskowitz)喝下胡椒博士和自己一手打造的櫻桃胡椒博士汽水之後的反應。這位被食品界奉為操縱口味天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稱為「我心目中的英雄」、曾被金寶湯、通用食品、卡夫和百事可樂等公司請去找出「極樂點」並「優化」產品的明星專家,從不喝汽水,但熬不過作者的要求,終於:

「莫斯科維茲軟化了,各啐了一口,皺起眉,搜索著如何解釋他的味蕾所不喜歡的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東西很可怕,真的,』他說:『櫻桃味太濃了,裡面含有很多東西,像是…,反正就是糟透了。』他努力想描述是什麼讓他如此不悅。『苯甲醛,』幾秒後他說。」

另外,來自台灣的食品科學家林義山是薯片研發的幕後大功臣,試圖影響菲多利對鹽的監管無果後離職。採訪之後,邁可∙摩斯如此描述林義山的日常飲食和對鹽的矛盾心情:

「他 打開家裡的櫥櫃,裡面的加工食品很少、可能完全沒有。午餐他請我吃原味燕麥粥,不加糖,以及生蘆筍。七十五歲的林,每天花一個小時快走。藉由避免加工食 品,林大幅砍掉了飲食中的鹽分,對這一點,他心理感覺有些複雜。『當我看到很鹹的食物,我還是喜歡去嚐一嚐,』他跟我說:『但我吃了一定分量後會停止,即 使喜歡,也會想吃,但我受過這方面的教育,知道我的身體天生並不適合吃很多鹽。』對於薯片的不健康,自己無力改變,林義山說:『我對社會大眾深感歉 意』。」

食安營養與健康息息相關,食品業花樣變化萬千,在高鹽高糖高脂肪引起的恐慌下和各方壓力之下,食品公司的確做出回應改變,推出低 脂、低糖的產品線,然而,美麗的包裝與口號之下,這些大公司卻悄悄地加入各種人工添加物,令人更防不勝防。食品巨人的操控下,訊息瞬息萬變,消費者難免深 重的無力感,只能期許政府有 一套嚴密執行的品管制度,食品業拿出良心,同時,自己學習解讀營養表,教育下一代加工產品與行銷手法之下的真相,做個更有意識的監督者。

身為一個負責全家飲食的煮婦和多年跑者,平日盡量親手烹煮準備三餐之外,早已逐漸遠離人工添加物,舉凡烘培時以蘋果泥取代油脂,以全穀全麥取代白麵粉,無 時不想著如何把蔬果偷渡到飲食裡,永遠在口味與營養健康之間找著平衡點。嗜鹽、糖與脂肪是生理的自然傾向,個人力抗加工食物的力量或許微薄,但至少,為家 人把關與不斷的教導之下,希望孩子能夠意識到吃進肚子裡的是些什麼樣的東西,對身體會有什麼立即和長遠的影響,在享用美食,取悅口腹的同時,也能長成一個 聰明的消費者。有幸翻譯這本報導文學,除了得以對加工食品的製造與市場行銷有更深切的了解與警覺,長達二十六萬字的詳盡內容,光是書後的註解和資料來源就 幾十頁,也讓 人不得不再次令人佩服西方記者調查報導的專業,得以把各種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深入淺出地書寫成具可讀性的文章。書譯完後,最高興的當然還是兒子 了,「以後妳不會再天天提醒我鹽、糖和脂肪了…。」(笑)

slammedpoint of retreat書名:《離開悲傷之後》
書名:《抵達真愛之前》
二〇一三年十一、二月,三采出版社。

年初,瀏覽Amazon時,發現女作家柯琳.胡佛寫的小說皆獲數千名讀者四、五顆星的評價,不覺好 奇;細讀之後,發現她是一位三個小孩的母親,自費出版第一本小說後,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而廣受注意。同樣身為家庭主婦,當時也考慮著自費出版散文結集的我 不免多留意了一下,並下載了胡佛的第三本(最暢銷的)小說來讀。就在這時,也就這麼巧,出版社來信詢問翻譯胡佛處女作的意願,後來,把續集也一併交給我譯。雖然胡佛的愛情故事不是我通常閱讀和翻譯的類型,但是,真摯坦率的情節和文筆,譯起來很是輕鬆愉快。年輕男女主角幾段火辣的近距離接觸,讓歐巴桑我還偷偷臉紅心跳,如沐浴於窗外明亮的春日裡。那時,每天下午都跟一位皮膚白皙,講話像十四歲少女的大學女保姆一起等小孩搭校車放學。女孩喜歡聊心儀的男生、寵物、小首飾…;有一天我問她有無聽過 胡佛的作品。她坦誠很少看書,「但我還是會看『格雷的xxx陰影』那一類書啦,」似乎想解釋自己雖非文青,但也知道流行閱讀趨勢。她答應我會去讀一下胡佛 的小說,「聽起來是我會喜歡的類型。」

向來覺得,寫作,即然想出版就是希望有人讀;這個滑手機的年代,上述的女孩並非特例,閱讀率普遍低落,傾向大眾口味是不可爭的事實;不談文學或藝術價值如 何,一本幾千人說好的的小說,當是有某種現代的象徵意義。而年輕讀者,只要願意閱讀,就算捧著不是蘇珊‧桑塔格或瑪格利特·愛特伍,又有何關係。

想到自己的青春:午休趴在書桌上假睡,偷看著腿上的羅曼史,內心喜怯交織;假日租書店走道裡,忘我於愛情武俠漫畫小說,不覺天光已盡;療癒、慰藉、幻想,逃避;亦舒、瓊瑤、三毛、金庸對少女我的塑造,力量絕不小於任何大部頭的文學名著。

在這兩本流行小說裡,我讀到年輕人想反抗全世界的憤怒,不被瞭解的挫折與無助,暗戀或沒有你活不下去的心痛與淚水…..。除此,胡佛的小說,浪漫情節裡還夾帶 了不少諄諄良言,想必是做母親的作者利用故事傳遞生命智慧的用意,對年輕讀者而言,甚至比身旁的父母苦心叨唸,更容易聽進心裡。

一本輕小說,前成熟期,後青春期小說,說了這一堆,要說的是,我的新譯書《離開悲傷之後》上市了。

書名:《奇蹟之邦》(State of Wonder)

二〇一三年元月一日,遠流出版社。

安德斯.埃克曼醫生的死訊以航空郵簡的方式傳來,寫在一張鮮藍色、既是信紙、折起來之後也可當信封的兩用航空信上。真難想像現在 還有人在做這種東西?這張紙遠從巴西旅行到明尼蘇達,來通知一個男人的死訊。紙張輕微,宛如淡淡暗示這人微小的血肉之軀曾存在過,似乎唯有那只郵票才能彰 顯它的存在。…….」

這封來自叢林的簡函揭開了全書序幕,也因為這封信,任職藥廠的瑪莉娜.辛格醫生隻身前往亞馬遜流域,一為查出男同事好友離奇死亡的真相,二為調查一樁可能改寫人類生育史的新藥研發進展…。

透過作者安.派契特精湛的說故事功力,我隨著女主角瑪莉娜一步步展開這場奇異的叢林冒險,目睹文明與自然原始相對峙,商業與道德衝突,人類欲打破老化與生育期限藩籬的狂想野心。

越向叢林深處行去,情況越棘手,幾場驚險場面,讓我釘坐電腦前,手指飛舞,捨不得抽身。而身處中年的瑪莉娜,第一段婚姻草草開始和結束,因手術之誤 被踢出鍾愛的醫院工作,新戀情隱誨不明,要否婚姻小孩的不確定,同時又不斷地受著童年的失落糾纏;終於,一趟叢林之旅讓一切攤現,除了勇往直前,別無它 途,一路翻譯下來,不免對她產生一份日益親近的感情。

除了繁險的叢林奇景、到位的對白,初次踏入讓部落婦女卵巢常春的眩目奇境,之後的情節逆轉…..,全書流暢緊湊,絕對是好看的小說典型;而最過癮處,莫過於讓領軍新藥實驗、瑪莉娜昔日的醫學院老教授開口講中文,躍現眼前。

特立獨行、七十幾歲的史溫森教授為科學付出一切,頑強的決心與犧牲精神,打從第一次在巴西歌劇院如幽靈般現身,讓人忍不住打冷顫的強烈形象,到每次 出場的犀利直(毒)言,例如對瑪莉娜訓教:「你不能把一個聾子變成聽得見,不能把遇到的每個人都變成美國人」、「永遠不要明知故問,那是最討人厭的習 慣。」…女強者的酷帥,無疑是全書最傳神的角色。

一如亞馬遜叢林令人窒息的蜷盤蔓枝,迴縈不去的失落與遺憾,深潛記憶裡,教人無從頓逃。譯完全書,回首安.派契特筆下那片茂密叢林,不免思索:或許,一 個人能坦承錯失、面對遺落的勇氣,文明尊重原始,與之平等共處的謙遜,才是人類該追尋的奇蹟所在;問題是,私慾之下,我們何時才能真正覺悟?

本書得獎無數,包括:

★2012年英國柑橘獎決選作品
★2012年紐約公立圖書館「幼獅獎」
★出版人週刊2011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雜誌2011年度十大好書
★NPR2011年度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2011年度選書
★Book Page2011年度好書第一名
★2011年美國讀書會票選TOP5好書
★2011年NPR夏季書評者推薦閱讀
★2012年時代雜誌作者獲選「全球年度百大影響人物」

書名:《女人愈熟愈美麗》

二零一二年六月,生命潛能出版社。

很多快滿四十歲的女性,最擔心的不是感情關係(有或沒有)、上司、小孩、經濟情況,甚至健康。

而是日曆。

我們無法否認老化的事實。不管多麼努力保持年輕,我們都一天天在變老。老化是自然而美麗的生命週期,一如季節變化。然而,有幾件事,對女人而言,就跟想起蛋糕上的四十枝蠟燭一樣,叫人氣餒。

一旦告別青春,我們開始在意永生,希望有無盡的時間去弄懂生命。很多人害怕未來。本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移開眼前的雙手,面對各種恐懼——此外,去超越它們。

書名:好賊

二○○九年十月,木馬出版社。

沒有人會這樣在乎我,
沒有人曾這樣在乎過我,
現在我們找到了彼此,
我們從一開始就找到了彼此……

仁恩沒有左手掌。住在孤兒院的他,看著別的孤兒有的被領養,有的被抓去當兵,但他心中始終想像著外面的世界:到底是誰在他嬰兒時期就砍斷了他的左手掌?他的爸媽是誰?

有一天,孤兒院裡來了個年輕人,自稱是仁恩失散多年的親兄弟,要帶他出去與家人團聚。仁恩匆忙收拾了自己僅有的幾樣東西,便走出陰暗的孤兒院。

但迎接他的,是一群意想不到的人物:捕鯨人、殺手、轉任騙子的酗酒教員、住在閣樓的侏儒、耳背的女房東,以及意想不到的生活:盜墓。

仁恩只有一片純真好心,以及繡著自己名字的睡衣破片,光靠這些能否揭開自己的身世?仁恩逐漸明白,那個領養他的人,不但知悉他過去的身世,連他的未來也與這個謎樣的人有著密切關聯……(節錄自出版社導言)

pt indian

書名:《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

二○○九年三月,木馬出版社

二〇一〇年至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等書局,暑假青少年閱讀選書。

中時/聯合/誠品/博客來選書

去年底接下這本書之前,出版社很客氣地給了我三本書選,我最後選擇了這本,除了被作者逗趣的筆風吸引外,我也想在這個困難的年代,給自己也給讀者譯一點鼓勵的東西。

《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的主角是一位愛畫圖、叫阿諾的印第安男孩。阿諾天生外型滑稽,視力不良,又有口吃,而且家裡很窮,父母姊姊都是社會的失敗者。阿諾唯一的希望是離開悲慘的印第安部落,進入全是白人的中學就讀,而前面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

本書作者薛曼‧亞歷斯(Sherman Alexie 1966-)本身是位詩人,他用輕鬆戲謔的筆調,描寫阿諾不卑不亢,樂觀面對生命的逆境。整本書輕鬆易讀,加上幽默的插畫,翻譯起來很愉快。我每天送了小 孩上學後,給自己泡杯咖啡,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窗前書桌前,探訪阿諾好笑又讓人心酸的年輕生命。

書譯完後,出版社用心地校對編企,除了訪問作者,徵求專家閱讀推薦,製作詳盡的內容介紹,並且舉辦了讀者試讀活動,以探測市場的未來反應。欣慰的 是,試讀者傳來各種佳評,包括了:故事絕妙、戲謔有趣、一開始讀就停不下..;表達了對這本書的喜愛。對我個人而言,大哥試讀兩章後寫信來說:「妳流暢的 譯文與麻利的節奏給我驚喜不斷,而作者”超真實”的描述功夫卻讓我揪着的心又歡又酸..。」是我最大的鼓勵。

我給大哥回信:不管時機再壞,命運再多舛,我衷心希望我們永遠都能抱持著勇氣和信心。

一如阿諾這位勇敢的“兼差“(書原名“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印第安人。

書名:《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

二〇一一年,八旗文化出版社。

原版《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

二零零七年五月,久周出版社。

中時開卷/聯合讀書人選書。

去年八月,我接下「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的英翻中案子。

接到出版社的樣書之前,我先到書店買下精裝的原文書。之後的六個多月,這本厚重五百頁,內容繁複精采的英文報導文學跟我幾乎寸步不離。

九月,Isaac開始上蒙特梭利學校。每週二和四,送了Isaac後,為了省車程來回的時間,我就近在學校附近找了家可以無限免費上網的咖啡店。點 了咖啡和bagle,找個有插頭的座位,開始五個小時不間斷的翻譯工作。不管在家或在外面,做完家事或帶Isaac的空檔,或在遊樂場或博物館玩,一有時 間,我就拿出書翻譯。

年底,消息傳來,甲骨文進入2006年美國書卷獎最佳非文學類書決選,後來並獲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為作者鼓掌叫好的同時,更覺自己有責任盡力把書譯好。

「甲骨文」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最初以和平軍一員的身分到四川當英文老師,後來轉到北京從事自由撰稿並開始為紐約客等多家知名雜誌寫稿。書中海斯勒以 畢業後到東岸都市發展的學生經歷、一名在北京擔任貿易中間人後來非法移民美國的維吾爾朋友的故事,以及死於文革的詩人考古學者陳夢家的生平為經;安陽考古 發掘過程為緯,寫下這部真實呈現中國現代面貌的巨作。

海斯勒的寫作風格在報導文學的寫實考證外帶有散文抒寫的溫厚真誠。翻譯的過程,我不僅對一直熟悉又陌生的中國多了一層認識;隨著書中人物的辛酸悲 哀,更對那塊土地的人多了一份感情。除了每個人物在這變化急劇的時代中,不放棄追求更好的明天的那份勇氣;全書感動我最深的,當屬書中訪問的中外考古學 者,不論是中研院故院士石璋如、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歷史教授吉德煒(David N. Keightley),他們那份鑽研究古文物的精神,在一片片的千年甲骨片中投注一生的無怨無悔,不禁讓人讚嘆:那究竟是一份什麼樣的專注與深情啊!!

除了時間與體力的挑戰,翻譯「甲骨文」一書最大的困難在於還原書中多處摘錄自出土甲骨片的古刻文。遍查各類資料、多次造訪此地哈佛燕京圖書館不果 後,藉由Chris的幫忙,我最後連絡上吉德煒教授。吉德煒教授是當今世界享譽聞名的甲骨文專家。電話中剛從中風中復原的教授慨允幫忙,學者的風範讓人印 象深刻。

如今書出版了,真覺得鬆了一口氣。這是份大工程,我的譯文難免有疏漏之處,但是對自己有機會將這本優秀的作品介紹給中文讀者,真的很高興,也覺得很榮幸。

這過程中,除了周遭不時給我打氣鼓勵的人,最感謝的是身邊那位從未放棄對我的信心與支持的伴侶。在我趕稿時他犧牲自己的時間、幫各種忙;許多夜晚, 陪Isaac入睡後,他在孩子房間疲累不堪地睡著….。Without your support, I Couldn’t have done it. Thank you, C!

《年度名家選書》有人問我2007年的人文書 – 聯合報╱傅月庵(文化工作者)

人文類

‧《認得幾個字》/張大春著/印刻出版
‧《越讀者》/郝明義著/網路與書出版
‧《江湖在哪裡?》/吳音寧著/印刻出版
‧《甲骨文》/彼得‧海勒斯著/盧秋瑩譯/久周出版
‧《居酒屋閒話》/李長聲著/遠流出版

2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 秋瑩小姐翻譯得好極了,我曾寫了中文版的書評,當時細細的讀了多次這本書,想來何偉的細緻筆觸得您細膩的文字翻譯才彰益彩。這點在拜讀妳的近作《愛上一個外星人》後更加確定了喔。

  • Dear Jiagu,

    感謝你對我的譯筆的肯定,以及對《愛上一個外星人》的支持。
    《甲骨文》費時耗心力,也是我自己最鍾愛的譯作之一。《外星人》則是去鄉近二十年的剪影紀錄,與我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你的留言,溫暖了新英格蘭今年融雪不退的深冬。
    祝,安好。
    秋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