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猴喝茶:一個現代母親與兒子的甜蜜教養關係》推薦序之一

母子的小確幸 ◎呂政達

 

我與秋瑩的生命交集於二十多年前,我們同在一家早報的影劇版,那時我還未有小孩,她甚至還沒去美國遇見現在的老公。多年後一封網路的邀稿信,讓我想起詩人鄭愁予的句子:「我擺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

當上爸爸或媽媽,當然,從此就不再寂寞,從此有個拉得長長的身影陪伴,這是幾年前我在一本親子書內的觀點。我猜太平洋另一端的秋瑩會想起我,多半也是由於我出過的幾本親子書。我可是花了許久才適應這個角色,成為老師、學生家長口中「某某人的爸爸」,就連我到學校演講,題目明明跟親子教養無關,主持人也非得介紹我是「親子作家」,好吧,我認了這個身分,也正式歡迎秋瑩的加入。請給她一點掌聲。

主要的是,秋瑩的文章結集自部落格書寫,這是我所陌生的書寫,我多半仍透過報紙的專欄寫作,一篇篇地累積文字,如同歲月送給我們的禮物。當孩子身高超過我們,以越野賽跑的速度通過少年、青少年的關卡,回顧過往文字記載的片片段段,往事已不再重複,從地上站起的孩子穩穩的走著、往你的方向跑來,只有文字才能負載著記憶全部的重量。秋瑩寫道:「一天一天地,我正慢慢地感受到天下做母親的心,對生命的奧秘也產生了全新的敬意。」

她在部落格上一天為一個單位寫下兒子的成長,也讓讀者體會到母親和父親心中陪伴的喜悅,讀者的幸運來自於,我們只讀了一本書,卻無疑地穿梭於這三人家庭的數年光陰,在歡笑、擔憂和小確幸間,每個讀者都可以成為一道陪伴的影子。

做為一個父親寫作者,我一直關心的是「創發的父親」(Generative Fathering),依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女人藉由生產體會到天生的創造力,(創造出生命是可比天工的偉大創作。)男人不會生小孩,卻藉著養育小孩、擔負起父親的角色,體會到創造的真義奧蘊。過去男人從沒有真的把這件事想清楚,視當爸爸為累贅負擔,直到近幾年心理學界才較多這方面的研究。

這方面,我其實是羨慕秋瑩的,她既以豐富如實的文字完成了一個母親的書寫,她當母親的母性經驗,也是男性作者所難以企及的。當秋瑩寫道:「只有懷孕的女人才有,正孕育著一個生命的神聖光輝。」這樣的形容雖已不是第一次讀到,卻總是引起我的無窮想像。

書裡面,秋瑩多次引用心理學、教養理論,也觸及在英語環境中,讓孩子學習使用母親母語的兩難。讀著讀著,我想起了當年法國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與英年早逝的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關於孩子心智發展是天生既成循序發展,還是受文化環境影響的辯論,讀著讀著,我彷彿見到秋瑩這位母親作家,也走進了這場辯論賽。雖然並沒有真的表明出她的感想,但認真的讀者必然能有意外的收獲。

 

One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