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Paul Lewis:一條不同的學琴之路
和朋友電話討論著:孩子幾歲學琴最適合,該從團體音樂班入門還是馬上進入一對一?她剛上幼稚園的孩子正值學習力強的年紀,也顯露著對音樂的興趣…。
周遭幾乎每位認識的朋友當孩子進入某個年紀後都會安排才藝學習,體育、音樂、美術無所不括,其中又以鋼琴最為普遍。除了接送上課,父母(主要是媽媽)每天盡責地要求小孩坐在鋼琴前練習。朋友之間有時也會流傳類似的聽聞:某某中國家庭如何嚴逼小孩一天練琴幾個小時,如何參加樂團或比賽,如何不斷更換老師直到找到最嚴格的一位(最好是蘇聯裔)…。這樣的父母無不希望激發出小孩最大的潛能和天份,幾年內向那些七、八歲就穿西裝打領帶上台的華裔小演奏家看齊,遠一點以打造明日的朗朗或李雲迪為目標。
然後讀到英國鋼琴家Paul Lewis的故事,看到一條不同的學琴之路。
Chiuying
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議題啊。 Malcolm Gladwell ("Blink“和”Outliers“..作者)的調查結果:一個人一輩子要master某項技藝或才華,至少必須持續練習十萬小時以上。問題是,十萬小時之外,一個人還有多少時間精力去發展別的長處或興趣呢? 另外,做父母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入期待的陷阱,當我們不計一切地督促小孩去成就某事,除了個人和社會的壓力,是不是多少也為了填補自己父母當年的遺漏?問題是,當我們還沒釐清這些時,孩子已經沒有毫無選擇地隨著洪流捲滾.... 阿格西的自傳”Open“, "his hatred of tennis, his failing body, the demons that he harnessed to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