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更有耐心的父母

歲末跨年之際,我問孩子新的一年對我有什麼期望。在我眼裡,孩子不但是個獨立的個體,也是與我朝夕生活最重要的家人,我對他眼中的我總是很好奇。
「溫柔。」他說:「我希望妳對我少一點大吼大叫。」我頓了一下,嗯,這期望蠻合理的,可以接受。因此,做一個更有耐心的媽媽成為我今年對自己的另一個期許。
無疑地,耐心是教養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根據約克大學的一項調查,多些耐心佔父母對自己的期許項目第一名,沒耐心是大多父母最不想傳給小孩的習慣。雖然我們無不希望孩子像個真的天使,完美無瑕,但他們不是,他們會餓會累會不講理,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行為舉止,因此每個孩子都有吵鬧頑皮甚至讓人抓狂的時候。不論是什麼樣的父母也都難免有耐心盡失,情緒失控的時候。
教養上,我不能說自己是最有耐心的母親。稍微想一下,這樣的畫面很容易浮上腦海。
一早來到孩子房間:「快起床,不然會遲到。」接下來,「快吃早餐,快去刷牙,快穿衣,背包呢?午餐呢?快快出門,巴士要來了….。」快快快,我像隻趕小雞的母雞,又急又吵。我們還只有一個小孩,若聽有兩個男孩、夫妻都上班的朋友形容他們的早晨:「喊叫聲不斷、物品飛舞,簡直跟衝鋒陷陣的戰場沒兩樣。」而除了作息,還有督導功課、活動、吃飯、睡覺、交友、言行、看電視….,現代父母無時無刻不跟自我修養拔河。
歸納自己幾年來學到的經驗,藉由以下這些方法,我希望訓練自己做個更有耐心的母親:

  • 給孩子和自己多一點時間: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不管是吃飯或穿衣很多事情都要花比較長的時間。給彼此充分的時間,早十五分鐘起床,早五分鐘出門,準備得越充分,越可以避免對還子失去耐性的狀況。
  • 深呼吸,數到十:生氣時不要馬上發作,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很多衝動下做出的動作和言語只會刺激小孩更強烈的反應,火上澆油。等個幾秒鐘,緩口氣後很可能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嚴重,這時再以理智處理。
  • 離開現場:真的無法冷靜時,我要求孩子回他的房間,或自己離開現場,兩人暫時分開。十五分鐘後再回來時,我常發現氣不但消了大半,緊張的氣氛也緩和,這時再來跟孩子說教效果會比較好。
  • 假裝有人在旁邊看:這個辦法對我很有效。我承認跟很多父母一樣,在公眾場合時對孩子比較容易輕言細語,態度比較溫和也耐性多了。一旦兩人單獨在一起時,我比較容易無所顧忌,情緒也比較直接。藉由這個方法,我提醒自己做一個裡外一致的人。
  • 更有耐心的人會怎麼做?:先生是我遇過對小孩最有耐心的人。不論碰到什麼情況,他對孩子的態度始終一致—-穩定理智,因此長久下來父子之間建立了穩固而珍貴的信任。先生總是提醒我,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彈性疲乏,經常利用拉開嗓門來強調事情的嚴重性,或老高喊「狼要來了」但沒有確切實踐,長久下來,孩子對什麼是問題真正的嚴重性的認知會變得很困惑而模糊,這時更遑論教導的效果。
  • 合理的期許:三歲兒需要幫忙穿衣服,六歲兒需要提醒澆花。孩子的發育有一定的速度,像是理解別人有不同的觀點的能力至少要等到五至七歲才建立,更別說那負責為別人著想、判斷對錯、和控制自我意識的大腦前額葉要過了二十歲才成熟。超過孩子發育能力範圍的不合理要求,不但容易導致跟孩子的衝突,還可能傷害他們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 做孩子的老師:我提醒自己利用衝突來教導孩子而非發洩情緒。「別老是拖拖拉拉」、「你的東西老是亂放」對小孩說這類消極負面的言語,或者更甚,對孩子抱怨和指責,父母也許暫時發洩了情緒,但除了負面影響,又教了小孩什麼呢?我希望冷靜下來後能夠清楚地指出孩子的問題,並以幫他找出「下次碰到類似情況,我怎麼做會比較好?」的答案,跟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藉此教導孩子終生受用的處事/世技巧。
  • 幽默感—一個笑話,一個親吻,一個搔癢,或是一個擁抱,幽默是化解糾紛的神奇良藥。我提醒自己隨時保持幽默感並善用反向思考,大多時候,孩子只是孩子,不要把他們想得太複雜難搞。

我相信對孩子有耐性不是一昧容忍孩子的言行,而是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幫助他學習成長。但若偶爾遇到極怒抓狂,完全失去耐性,只要不說或作出對孩子的心靈和身體無法彌補的傷害,也不要太自責。從你的喜怒哀樂,孩子也可以學到:不是每個人都完美的。
還有,別太在意外人的眼光。當小孩子吵鬧不堪時,身旁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換做我,會怎麼怎麼做,把他調教得服服帖帖…。」我樂於傾聽外在的意見,但更期許自己拿定原則並相信自己—沒有人比妳更了解妳的孩子。
這些自我提醒之下,我那愛辯論的孩子很多時候還是一樣:凡事有自己的主見,不時挑戰我的IQ和耐性。但當我以比較平穩緩慢的聲調溝通,更溫柔的態度相處,慢慢發現我們親密的關係少了許多爭鋒相對,變得更輕鬆愉快了。
昨晚睡前,我一慣地親親他的臉頰道晚安,並跟他說,很以他為傲,因為剛度完假第一天回學校的他表現得很勇敢,下午上琴課很認真,並且把比平常多很多的家庭作業全部做完….。孩子開心又有點害羞地笑了。然後他突然想起:「媽媽,妳還沒有問我今天學校怎麼樣?」(其實我有問,只是不想制式地老是問同一個問題,而結果總是只得到一個相同的「很好。」的答案。所以我改成這樣問他:「大家都度假回來了嗎?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嗎?…」)既然他主動提起,我當然要再問:「今天學校怎樣?」
「Great!(很好!)」他說。然後接著:「今天早上我進學校時,有一輛警車停在校門口..」 「歐?學校發生什麼事嗎?」我問。
「沒有。一切都很好,沒有火災。」(對災難知道得越來越多,近來火災是他很關心的事之一。)
「歐,那我想那警車只是想確定你們小孩都很安全,就像有時警車會來我們社區巡邏一樣。」我說。
「是啊,就像平常的巡邏一樣,那是警察的責任,確定大家都很安全….」話還沒說完,他已安靜地睡去。
我知道我和孩子明天可能會有不同的互動,他很可能會提出更多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意見,他會繼續不斷地挑戰大人設立的種種規則,試圖打破他認為的侷限….,這些都是他發展出獨立自我、正常的成長現象。老實說,我寧願孩子打破規矩、挑戰制度,讓父母有機會在一旁引導,而非做個在威嚴恐嚇下屈就臣服,或假相乖巧的小孩。
最重要的是,在耐心與尊重下,我希望和孩子之間建立出完全的信任,不管他年紀多大走多遠,隨時都可以對父母打開心扉,無所不談。在我眼裡,那才是最珍貴的親子關係。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