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孩子學琴
「藝術的目的不是腎上腺素的瞬間釋放,而是,逐漸的、一輩子的奇妙與平靜狀態的建構。」—鋼琴怪傑顧爾德(Glenn Gould)
孩子正式學了一年鋼琴(三、四歲時上的律動團體音樂班不算的話),近來終於有了顯著的進步。他穩坐在琴前,流暢地把一首首曲子彈出來。一直是個記憶力極佳的小孩,彈個幾遍後,把書一丟:「我們不要看譜。」旁邊等著幫他伴奏的我,使出一招空中奪物,把譜截住:「等等,媽媽還沒背起來呢。」母子兩暢快對彈,看著他那美麗修長的手指,認真地按著琴鍵,是我一天中最鍾愛的時刻之一。最主要的是,孩子對彈琴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他走進琴房臉上掛著笑容,有時甚至還會聽到:「我們來彈琴吧!」的主動邀請。
說起孩子學鋼琴,真是痕跡歷歷。天生喜歡音樂的他,剛開始一發現伴隨學琴而來,是固定坐在琴前、一遍又一遍枯燥的練習;向來不喜歡重複作同一件事的他,根本無法適應(或拒絕適應)。他對每天彈相同的曲子一點兒也沒興趣,要不乾脆拒絕罷彈,要不就把老師交代的功課,嘩啦啦摸兩遍,就起身走人。我每天陪在他身旁,看他不把練琴當一回事,真是恨不得打鴨子上架。溫勸厲言威脅恐嚇無效下,有時甚至搬出:「你知道有種媽媽叫『虎媽』嗎?」對滿臉疑惑的他,先稍微解釋一下虎媽的「壯舉」,然後繼續:「虎媽都嘛要小孩每天練一、兩個鐘頭的琴,你看,我才要你練多久?十分鐘?」不知道是唬他還是唬自己,我一旁說得義正嚴辭好不過癮,自由慣了的孩子,只回我一句:「但妳不是『虎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