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Life Journals

純一的存在

IMG_0911 夏天來了,在戶外的時間漸多。先生去年修建的陽台如新,這兩天種了點花和番茄,點綴一下。清晨一打開落地窗,這片綠總如磁鐵般地把人吸引而去。

陽台下的鳥巢裡,小菲比長得很好,羽毛多了起來,越來越好看之外,脖子也可以挺直好一會兒,不斷地伸長脖子索食應該有助於訓練。

錄影記錄裡,鳥父母的作息極為規律。每晚日落後,母鳥七、八點就入巢呈就寢狀態,一直到了清晨五點多天亮之前,才開始離巢覓食。但是一整夜,只要一有聲響,母鳥就騷動,左右觀望,調整坐姿,看得出非常警醒。

早上六、七點餵食最頻繁,一個小時二、三十次,平均每兩分鐘一次,直到中午才稍微休息。到了下午又恢復來去不停地餵食。幾天觀察下來,發現鳥父母與雛鳥整天真的就只做這件事:餵養與被餵養。

如此專心一致地養育下一代,專心地長大,存在的意義極其單純。「動物只要健康、有足夠的東西吃,就滿足,人類照理說應該也是,但並不然,至少大多人類並非 如此。」讀著羅素的《幸福的征途》或《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一開頭如此直指。

現代人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呢?最主要因為一種叫做「忌妒」的情緒。

善於忌妒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快樂的,就像是一隻忌妒同類的羽色比自己漂亮的孔雀,就算有一天在忌妒心的驅使下,牠啄光了周遭其他孔雀的羽毛,使自己成為唯一擁有美麗外貌的鳥,牠也無法就此快樂;因為忌妒心總會再讓牠另燃憤怒與妒意。

根據羅素,唯一讓充滿忌妒心的人得到快樂的方法,就是「自信心」–珍惜並重視我們所擁有的,並有足夠的自信去向外界展示:這就是我,即使那些在你們眼中或許不足的地方,同樣也是屬於我的一部份。我是完整的,我是美好的,我就喜歡這樣子的我。

IMG_0910

東菲比霸鶲,一個愛的故事(Eastern Phoebe, a love story)

IMG_0219「媽媽來餵食了,」清晨睡夢中,突然聽到身旁的先生說。

睜開惺忪雙眼,看見他胸上的小螢幕上,一隻灰色母鳥正餵著嗷嗷待哺的幼鳥。

幾秒鐘後才明白:先生不知什麼時候,在昨天發現的鳥巢上方架設了錄影機,正實況轉播著鳥母子的動態。

昨天上午,先生意外發現陽台下有個鳥巢,以綠苔蘚、羽毛、草與泥粒混合築成的巢,完整漂亮。一探看,巢裡躺著一隻剛出生、赤裸稚弱的幼鳥。

IMG_0221

很快,我們就發現了母鳥的蹤影,她來回餵食,有時坐在巢上幫幼鳥保暖。

灰頭黑眼雪白胸,白條紋羽翼,這是什麼鳥?我和先生遍尋網站照片,五十雀?灰猫鹊?都很像,但又不完全像。

從今天的螢幕裡,可以看出幼鳥長大了不少,雖仍赤紅透嫩,但羽毛漸多。媽媽不間斷地,啣著尺獲和種籽,來到巢緣,放入幼鳥張開的尖鳥喙裡。有時她躺在小鳥身上,幫牠保暖,共度親子時光,也讓人咋舌定幫幼鳥啣走糞便;但很快地又繼續去覓食,飛來飛去無停止。

IMG_0223

繼續蒐查後,終於找到了:她是Eastern Phoebe,東菲比霸鶲。

不久也發現,爸爸鳥就在不遠處,不餵食的他待在不遠的繡球花枝上,守望著。原來這種鳥是夫妻一起撫養幼兒,不餵食時,他們也跟巢保持一定的距離,既可觀察保護,又不致於讓敵人發現鳥巢的位置。

爸爸的看守下,母鳥飛來飛去覓食餵食,從無間斷,毅力與體力令人佩服。媽媽外出覓食時,幼鳥也知道保持靜止不動,不引來攻擊者。牠將在巢裡待十四至十六天,學會獨立單飛後,父母才算完成撫養的責任。

「媽媽鳥又回來了」、「小鳥嘴張好大,他餓了」….我和先生緊盯著螢幕,不時輕手輕腳地走到窗前探望鳥巢的動態。

「我現在知道,你們若再生一個小弟弟或妹妹,我的地位將會是如何了…。」看父母這麼關心這個鳥家庭,海奕玩笑地說。緊抱抱他,同樣一家三口的我們,感受著東菲比一家那份自然的生命力。

PS2A3793

補註:第二天(五月二十三日,清晨5:17,天色尚未明,從影片中發現,小菲比原來是由爸爸媽媽一起輪流餵食,而不是只有媽媽歐。除了餵食,父母還不時幫牠「啣走」白色糞便,以保持房間的乾淨,養育小孩果真不容易。)

分享前,請先徵求孩子同意

從海奕懂事以來,每當分享他的照片和訊息時,不管是在臉書或部落格上,甚至只是傳給他的祖父母看,我習慣先徵求兒子的同意。很難想像,有些父母能無拘無束、不管正負面地分享小孩的言行舉止或情緒,不知他們沒有想過:幾年之後,當孩子有閱讀、書寫和上網的能力,進入自覺性更高、更期待被尊重的青春期,也成了社媒的一份子時,發現自己曾被父母以某種樣子或角度呈現,會有什麼樣的觀感和反應?

這世上,沒有人能夠徹底了解另一個人,即使對一個在我們眼中單純天真的小孩也一樣。人之複雜,即使最精湛的文筆和畫面,最好的小說或電影都難以真實完整地呈現。寫親子散文集「與小猴喝茶」時,我以孩子出生後六年的成長為紀錄,主要書寫的是一個新手母親的感動與調適,挑選海奕的童年照片時,我很小心,盡量以他的童稚與動人片影為收錄選擇,兒子也知道我寫了他些什麼。書中雖提到一點海奕小時候社交似乎起步較慢,但主要琢墨於一個母親的愛、擔憂與應對,下筆時我儘量避免用「害羞」或「怕生」等標籤字眼,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即使孩子在那個年紀暫時沒有對其他小朋友表現出太多興趣,到底是真有社交障礙,還是大腦尚未發育到某個階段。若只因從外在看來,他好像比較不在乎熱鬧人群,但無損他的交友或人際往來,而我就直言他害羞或敏感或甚至發育遲緩,是不是太先入為主的斷定了?

當父母或長輩公開po出孩子說某個動作或表情,或上學因分離焦慮而哭鬧,或拿她或他與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相比較時,基本上那是大人的主觀挑選(這句話好笑,那個表情可愛),再也不是客觀完整地呈現孩子的真實模樣。雖然,父母可以辯稱:也有貼出孩子可愛正面的照片,已達「平衡報導」;然而,正面與負面都是父母的主觀認定,基本上這樣的父母相信自己握有代言和決定孩子形象的所有權。或許,暴露孩子的可愛,甚至出糗哭鬧發脾氣,比較接近真實生活,也比較容易獲得讀者共鳴,滿足人類窺視他人弱點與隱私的欲望;那樣的暴露之所以有殺傷力,問題出在於文章的類型,如果型態是虛構的(很多小說的人物和情節更衝突、更具爆炸性),即使作者的家人或朋友可以輕易被對號入座,被書寫者依然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掩(保)護。然而,真實寫作或社媒分享並沒有這層保護力,照片或貼文裡提到的每個人,都是被坦露無遮的。擁有那隻筆或相機或錄影機,有發文能力的人,就擁有了如何呈現你的絕對權力,這對於沒有回應或自我解釋能力,也沒有發表空間的小孩其實極不公平。

《紐約時報》有一篇相關的報導,對於父母在社媒上分享小孩動態這件事,貼文與被貼文者雙方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6/03/08/dont-post-about-me-on-social-media-children-say/?_r=0

文裡的調查發現,很多小孩不喜歡父母在社媒上分享他們的照片或生活,尤其如果他們的朋友正好也是父母的臉書或instagrm朋友時。至於父母分享的內容,小孩的反應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父母貼出他們在車後座睡覺、為功課苦惱的照片?他們的反應是:No(不行)。若是分享他們球賽贏球呢?Maybe(或許可以)。那麼,分享她剛剛為了洗衣服或整理房間而跟母親大吵呢?No way!(決不容許)

然而,對於分享小孩的負面照片或動態,父母也持有他們的理由:

「我貼小孩挑食(或訓練他們大小便的過程,或他們鬧脾氣或跟弟弟打架),是希望透過這些分享,提供給有類似情況的朋友解決的方法,或是安慰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小孩小時候也是這樣,後來都沒事… 」

父母以為他們分享的只是個人育兒的點滴,並沒想到那樣做暴露了孩子的隱私,也缺乏將心比心的同理心。這個世代的小孩本身也是社媒的一份子,嫻熟各種分享工具,試想,若換作他們貼出你在車後座睡覺流口水的影片,或你跟老公吵架的事,你會覺得好笑嗎?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隱私被暴露更是不能承受之重,例如文章中引述,有個女孩,媽媽在她小四時設了個youtube帳號,放她唱歌表演的影片。最近,她國二的班上,有個男同學把影片挖出來播放,結果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聽聽孩子的心聲:「分享前請徵求我的同意,若沒經過我允許,請不要分享我的生活或關於我的動態。」

當然不免反觀自己,如果呈現孩子的各種情緒與性格是分享的一個角度,那麼,像我這樣,偏重於呈現家人與生活的美好面,較少提及日常裡的困擾或問題,是不是也是一種個人的主觀與偏頗?如此說來,到底是那些基於商業目的或個人真性情,真實袒露甚至醜化家人的作者比較勇敢,比較起來我顯得軟弱,太顧慮著當事人讀到不會受傷或不舒服;抑或,如先生所說這也是正常的:「當你打開家門給人參觀,或請人來作客,一定會比較想呈現出家裡乾淨美好的一面。」(事實也是,雖然有很多家事要做、雜草要拔、家人的健康與安危要擔心,雖然也有想抱怨的時候,但我的生活真的平淡而平順,又在我眼裡,他們父子就是這麼優秀、四季的院子也真是挺美的啊XD)

不管我是忠於(我的)真實、或不夠大膽開放或顧慮太多,無論如何,依然相信,寫散文隨筆不同於小說創作,要議論批判當然可以,但必須盡量理智客觀。對我而言,以愛和善為出發點,尊重周遭的人,遠勝過譁眾取寵。當然啦,我也不希望海奕長大後,得像許多名人的子女,因為被父母當題材消費與剝削,而痛恨父母、心理受創。我既非名人,不必靠出賣孩子打知名度,而那般昂貴的心理諮詢費,恐怕也非我能付得起。

April 08, 2016

IMG_9158

昨天下了一場雨後,積雪都融得差不多了。今早出了陽光,院裡一片青綠,開始聽得到雀鳥熱情地啾鳴。前兩天,還看到一隻知更鳥出現在前院的草坪上,挑尋著小蟲。前院的風信子清楚地冒出,側院開了一些藍肺草,垂櫻花苞欲迸,春天的花慢慢地開了。

送海奕上校車後,時間還很早,我如常躺回先生旁邊,一邊滑臉書,一邊跟他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

IMG_9133

滑到Salon一篇談上癮的文章,很有意思。受訪的是剛推出新書“Unbroken Brain: A Revolutionary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ddiction“的作者Maia Szalavitz。Maia年輕時是個嚴重的毒癮者,被迫從哥倫比亞大學輟學,23歲那年,驚覺自己竟考慮跟任何男人上床以換得毒品,終於把自己逼進戒毒機構,此後二、三十年投入毒癮與戒毒的研究。

對於毒癮的肇因,她提出一個全新的看法:除了少數精神因素,毒癮事實上是一種leangning disorder(學習障礙),是因為試過後,大腦學到毒品會帶來快樂興奮等「嗨」感,而越陷越深。跟憂鬱症與精神錯亂類似,毒癮尤其容易出現在青春期至二十幾歲間,當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這個自我監督中樞尚未發育健全時。

IMG_9137

毒癮既然是學習來的,而非染上的一種疾病,把染上毒癮者送進牢裡對他們的幫助極其有限或無效,Maia的前衛提議是:把比起來較輕微的毒品如大麻合法化,提供合法監督的注射使用毒品場所,以減少毒梟壟斷導致的殘暴與不幸,每個毒癮患上癮的原因不同,根本地,從管理讓人上癮的環境、了解癮者的童年創傷和成長背景著手提供協助,才是幫助染癮者控制毒癮的方法。

她也對美國現行的AA戒毒機構弊病提出評語,很好看的一篇文章,相信書一定更詳盡的探討。

Addiction is a learning disorder: Why the war on drugs is useless, AA undermines treatment, and addiction studies can learn a lot from autism

讀完這篇文章,又滑到一篇關於吃香蕉的事。

「你知道人類吃香蕉的方式,跟善於吃香蕉的猴子並不一樣嗎?」我問旁邊正讀著新聞的先生。

「歐?」

「猴子是用腳把香蕉蒂壓住,從下方開始剝皮,人類相反,是從上方的莖開始剝。猴子其實比較聰明,那樣剝吃到最後比較不會弄髒手。」我讀給他聽。

從下方比較不好剝吧,人類的腳也沒猴子那麼靈活..」

兩人繼續讀著各自的東西,突然他跳起來:「差點忘了一早要開會」。

IMG_9157

曾經,一間民宿–記The Oxford House Inn

IMG_0744夏天北上海邊玩水之外,因為先生和兒子迷上滑雪,過去幾年我們連冬天也猛往跑新罕布夏和緬因州跑,更深探新英格蘭的冬季之外,也因此認識了緬因的小民宿The Oxford House Inn。
 
剛開始只是去用晚餐。那時常落腳的新罕布夏北康威鎮實在沒什麼好餐廳,上網搜尋後,發現Oxford Inn的餐廳評價甚好,菜單誘人,雖然在隔壁的緬因州,但就在州界,開車並不遠,一家三口就興致地上路了,經過一條之後走過數次,罕人跡、無路燈、夜晚總迷霧深濃的沙子路,夫妻倆總想起史蒂芬金的偏僻荒郊驚恐故事,後來發現,兩州中部沿白山一帶,根本到處是這種荒野小路,群山峻嶺之間,許多路更窄,蜿蜒如蛇,沿崖壁或溪壑而行,「開慢點,這兒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絕非車子拋錨的好地方。」若我掌方向盤,先生不忘一旁這麼提醒著。IMG_0435
初建於1913年的Oxford Inn座落在小鎮主要馬路上,租房包括四間睡房和閣樓一間獨立小公寓,前後幾株大樹相伴下,外表看起來與一般獨棟的新英格蘭大房子或許無異,而屋後一片無垠的美麗山景與原野,民宿主人強納生夫妻的美味料理,才是它的特色所在。
 IMG_4149以當地熟客為主要餐客的晚餐時間總是熱鬧,男主人兼主廚強納生的拿手菜,從五種不同風味的蛤與蚌前菜,至味增紅燒牛肉,蔥鴨蔥油餅,緬因海鮮等,皆就地取材且從東歐亞州南美等地取靈感,創意十足。晚餐後,先生喜歡到地下室的酒吧,一邊喝以緬因自產的基酒做的調酒,一邊跟各地來的旅客交換滑雪地情報,或天南地北地聊,酒足飯飽就蹬上木板樓梯上樓睡覺,方便至極。
 IMG_1264
 從單純用餐到住宿過夜,幾次下來,慢慢跟旅館主人熟悉。最後這次造訪,滑雪旺季已過,我們竟是唯一的住客。早餐時,強納生一人兼顧廚房和跑堂,每天提供不同的菜單。餐前的餅點,幾次住宿從未重複過,不論蘋果肉桂卷或甜甜圈,全是廚房自製溫熱端出,煎鬆餅外酥內軟,炒蛋卷的玉米粒是去秋剛收成的最後一袋,粒粒甜美,即使最單純的炒蛋,金黃透微白,幾乎可以嚐出剛撿的雞蛋鮮香。記得我喜歡咖啡的他,不時端著咖啡爐來到桌邊,聊著,無限續杯。餐後,他幫海奕包起吃剩、香脆毫不油膩的甜甜圈,路上吃。
IMG_0436冬天轉初春,窗外的風景一改白雪遍佈,現已綠意可見。山雀不停地來到窗沿上的餵鳥器啄食,屋旁的糖槭樹幹上釘著幾個鐵桶,正極緩地收集著楓漿。陽光的天氣裡,遠處山頭清楚顯露,強納生說,穿過長泥路,可以直抵谷底的小沙灘;而日落平原時之美令人屏息。
 IMG_4182
以為Oxford Inn從此成為我們鍾愛的私房民宿,卻在這一次,意外聽到它出售的消息。
當面求證時,初識話不多但其實是個真切主廚的強納生證實了,經營了九年之後,餐廳與民宿的活躍發展遠超過他們當初單純想經營一間安靜小餐館的計劃,忙碌無休的他與妻子覺得是重新思考未來路的時候了。
出售的決定雖已定,但強納生夫婦並不急,慢慢找著適合的買主,在此之前,利用四月淡季,他們倆打算休息一個月,開著拖車在國內長途旅行。非常清楚自己的熱情是在廚房裡做菜與開發料理的強納生說,他還沒去想以後要做什麼,但並不擔心,或許會IMG_5027開另一家餐廳,一家很不一樣的餐廳。

離開前,兒子湊上前跟強納生握手:「我很喜歡在這裡住宿的時光,Good luck!」他說。我知道他覺得更可惜的是,不知還能不能再見那隻不時出現在我們房裡,與兒子開始建立起感情的民宿小黑貓O.J. (Oreo Junior).IMG_1170

在一本介紹包括他在內的緬因名廚及其拿手菜的書裡,強納生為我們簽名:「永遠帶著愛烹煮」(always cook with love)

走千山萬水,人永遠是旅行中最動人的一部分,不知以後這小旅店還在不在,若在能不能維持一樣的質地,能在他們的生涯轉折處巧遇也是緣分,衷心祝福這對傾聽內在聲音的中年夫婦。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