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my books我的書

《跑出最好的自己》正式上市!

《跑出最好的自己》電子書正式在美國亞馬遜書網上市!

Amazon: https://www.amazon.com/跑出最好的自己:一個中年女子以跑步學習愛與堅持的歷程

這是一本「跑出來」的書。

2011年夏天,鄰鎮湖畔,為了跟上騎車在前的兒子,中年的我跨出路跑的第一步。誰知道,那天那個跑得氣喘呼呼、肋骨下隱隱作疼、連5K都跑不完的大嬸,從此不停地跑下去,結果跑進一片全新的人生風景。

近十年來,跑過各種山嶺林野鄉鎮海岸,跑了8000多公里、近三十場大小比賽,比起專業跑者既不算多,更不算快;然而,無間斷地一步又一步向前,跑步不但提供了我一項全新的活動、挑戰與學習,完全改變了原本伏案靜態的生活型態,身心變得更強壯;也為我和青春期的海奕增加了一項共同的興趣,深植了原已緊密的母子關係。

為了跑得更健康、更長久,我嘗試過不同的跑法與肌力訓練,埋頭於各種與跑步與耐力培養相關的知識裡,閱讀過數十本跑步書與千百篇相關文章後,我把個人這些年的經驗和所學所悟收錄在這本書裡,從中,你將讀到一個中年女子:

*如何從體育差到要補考到愛上跑步的歷程。

*如何在受傷後重新起步,經由不斷地學習與調整,越跑越堅定。

*如何影響兒子從一個較為文靜的青少年,蛻變成一名優秀而熱情的青年跑者。

*如何從一場場的賽事中學到:競爭的真實與人情的美好。從菁英運動員與跑齡數十年依然熱衷不疲的年長跑者身上獲得無數的啟發。

*如何熟稔獨處、享受獨處,透過長時獨行在路上,去體驗四季的變化與沿途風景、檢視與修護過往被外界與自我打擊的傷痕、思考出未來比較想活出什麼價值與樣子,更懂得珍惜當下的每一步、每一口呼吸。

抒寫個人經驗之外,書中我把這幾年跑步的心得與所學,歸納提要成許多小訣竅與提醒,舉凡是給新手的跑步入門、比賽前的準備、跑者的飲食與安全須知、持續力的訓練、鼓勵孩子的方式、跑步歌單⋯等等;除此,平日喜歡鑽研健康飲食、做天然點心的我,當然免不了要分享數道簡單易做、營養飽滿的食譜。

無疑地,這是我寫過最具實用性的一本書。

新書問世之際,正值世界各大馬拉松賽程因疫情而停辦近兩年後,恢復舉辦,觀看千萬名參賽者終於能再度回到跑場上自由奔跑、為個人的最佳潛能咬牙奮鬥,讓人熱血沸騰。

這段期間也是我的初馬訓練期。對全馬的距離一直充滿敬畏,跑一次全程馬拉松是我多年來的夢想,也是中年以來最大的挑戰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賽程心裡既恐懼又興奮,但同時也充滿感謝:

💙感謝出版社編輯的協助與良好溝通。全書搭配了大量的攝影,出版社願意不計成本、全彩印刷以充分呈現質感,實為作者之幸。

💙感謝眾位跑步與媒體界知名人士的推薦,為本書增輝;尤其,邀請為文推薦時,台灣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教練與老同學體育資深記者許瑞瑜,二話不說地慨允,親切的許教練且不吝指正,實為榮幸。越跑越發現,跑步是一門精深的學問,衷心期盼有一天能親自向教練和眾達人請益。

💙感謝遠方的家人、老朋友與新朋友的打氣。人在遠方,但我知道這一路上一直有你們。最感謝的還是身旁的兩位男生:

💙謝謝我的最佳跑友海奕,容我分享生活與一起跑步的各種經驗和照片。謝謝他從小陪我參賽、後來教我種種從校隊中學到的技巧、鼓勵我去嘗試跑在零下一度C與雨裡的刺激與暢快、十英里長征後不嫌彼此汗臭地擊掌擁抱、互讚:”good job!”。在我眼中,沒有什麼比跟孩子一起做肌力訓練、同站在起跑線,槍聲一響,互喊一聲”Have a good run!”後並肩往前衝、賽後聊起過程中那些天殺的陡坡、攜手狂奔穿破終點線⋯⋯更酷的事了。

💙感謝先生為了我這項中年才迷上的興趣,從跑襪到手錶,凡跑步所需的一切隨時幫我準備妥善,更別說犧牲了無數的週末,充當我的司機、攝影、啦啦隊與補給員,陪我參加一場又一場讓陪賽者很無聊的比賽,並包容我訓練期的氣餒疲累與自我懷疑、跟我講話時我常神情恍惚,因為滿腦都是配速或補給;有了他,我什麼也不用擔心,只要,跑就是了。

💙感謝耐操的雙腿與心肺,以及千百次想打退堂鼓卻繼續撐下去的意志。

感謝跑步,給了我這麼多挑戰、這麼多”magical moments”(神奇的時刻),讓我有很多機會去修整原本悲觀與焦慮的天性,變得更強韌、更專注、更放鬆、更健康…。教我:沒有完美,不可能每場比賽或訓練都PR/PB或最佳狀態,不必完美,跑得好很開心,跑得不好則記取經驗,持續努力,即使是緩慢地,也會越跑越寬心熟步。

💙感謝書寫。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人生故事,而從小到大我得以筆(鍵盤)留下各種銘心的足跡,至幸。

試閱與購書請見各網絡書店: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4729

秀威書店: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32811

誠品: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58882682079827009

金石堂: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280790778…

「希望能一直跑,與跑步一起老…」《金門日報「鄉訊」》報導

愛上跑步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近年來,全球跑步風氣大興,各項賽事盛行,跑步成為最普及的運動之一。曾經以《與小猴喝茶》、《四季之歌》等著作受到金門鄉親喜愛的旅美作家盧秋瑩,新近出版的《跑出最好的自己:一個中年女子以跑步學習愛與堅持的歷程》正好趕上這股跑步風潮。

由金門籍的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和資深體育記者許瑞瑜聯合推薦,盧秋瑩在《跑出最好的自己》書中詳述自己從一個體育差到要補考的女生,變成一名終生跑者的經歷與心路,並把過去10年來的跑步心得,歸納成許多小訣竅,舉凡是給新手的跑步入門、比賽前的身心準備、意志力的鍛鍊、受傷後重新起步、鼓勵孩子一起運動的方式等;除此,平日喜歡鑽研健康點心的盧秋瑩也不忘分享幾道營養的跑者食譜,「無疑地,這是我寫過最具實用性的一本書」盧秋瑩說。

出生於金門賢聚村,金湖國中與金門高中校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盧秋瑩在台北任職雜誌編輯與報社記者多年,赴美後於波士頓的「愛默生學院」取得媒體藝術碩士學位,目前與丈夫和兒子定居於波市北郊,長年從事翻譯與創作,出版的作品達數百萬字。

從小以文字與靜態工作為伍,盧秋瑩形容自己會愛上跑步「是一個美麗的意外,也是人生最棒的經驗之一。」

為克服寒冬路跑環境  半百之齡學會滑雪

愛上跑步是意外,因為盧秋瑩說她「從小是運動『弱雞』,跑不快也跳不高,玩躲避球總是最先被炸死,連騎腳踏車都有問題,每到上體育課就膽戰心驚。這份與運動的淺薄關係,一直到10年前的一個夏日才完全改觀。」
那個周末,盧秋瑩一家三口如常到臨鎮湖畔散步,為了跟上騎車在前的兒子,她跨出路跑的第一步。盧秋瑩在書中憶道:「誰知道,才跑不到半圈湖就氣喘呼呼,肋骨下方隱隱抽痛,心臟與肌肉都覺得不勝負荷,身體簡直像一部即將報廢的老車……」種種明顯的不適讓她驚覺:「多年的怠惰姑息,一副臭皮囊已逐漸變形,體能也開始退化。一想到中年即如此不堪,那接下來的歲月怎麼辦? 」

那天連5公里都跑不完雖難免讓盧秋瑩有一絲挫敗感,但跑步時那份苦樂交織的快感卻也燃起了她的興致,尤其她很快便發現,跑步不需要複雜的配備、特定的時間或場地、無須呼朋喚友,只要換上跑鞋,想跑就跑,非常適合她愛自由的個性。

從那天之後,10年下來,盧秋瑩不間斷地一步一步向前,跑過各種山嶺、林野、鄉鎮與海岸,參加過近30場大小比賽,其中包括19場半馬賽。跑步不但改變了盧秋瑩原本伏案靜態的生活型態,為了克服新英格蘭嚴冬不利路跑的環境,不願錯過體能鍛鍊機會的她還硬著頭皮學滑雪,經過無數次的慘摔跌倒,包括有一次被救護人員以電動雪橇車從三千多英尺高的山頂上拖救下山,她終以半百之齡學會了這項冬季運動。

獲曼徹斯特半馬母子接力賽冠軍

跑步帶來的種種身心與生活改變之中,盧秋瑩最津津樂道的當屬,因為跑步,她和青春期的兒子海奕(17歲)不但多了一項共同的興趣,更深植了原已緊密的母子關係,母子一起跑步並參加路跑賽。去年(2020)疫情期間於新罕布夏州舉辦的「曼徹斯特半馬接力賽」,他們取隊名「傻氣的蠑螈 」(Silly Salamanders)參加母子路跑隊,初試啼聲即以1:42:25拿下當天的半馬接力賽冠軍,當地報紙體育版以標題:「母子把對跑步共同的熱情化成半馬冠軍!」作了全頁大幅報導。

「在我眼中,沒有什麼比跟孩子同站在起跑線上,槍聲響時互喊一聲”Have a good run!”後一起往前衝,賽後聊起過程中那些天殺的陡坡,攜手狂奔衝破終點線……,更酷的事了。」盧秋瑩微笑而認真地說。
下筆常帶感情的盧秋瑩在《跑出最好的自己》中也書寫跑過的各種風景與人情:新英格蘭小鎮、佛蒙特山水間、佛羅里達海岸、台北的運動場等等,她說:「沒有什麼比以雙腳更能認識一個地方,更能深切感受每一寸風土人情。」5年前返金宣傳《四季之歌》新書時,盧秋瑩回到度過許多青春時光的太湖畔,決定以跑步的方式追憶過往,她記得:「金門夏天的太陽依舊又熱又燙,蟬聲依舊熱切嘹亮,跑著跑著,少女時那些為了躲避幫家裡看店,以讀書為藉口跑到榕園和太湖做白日夢的記憶都回來了……。」

所有協助她完成一場場路跑的人之中,盧秋瑩最感謝的還是另一半Chris,「為了我這項中年才迷上的興趣,他從跑襪到手錶,凡跑步所需的一切隨時幫我準備妥善,更別說犧牲了無數的周末,充當我的司機、攝影、啦啦隊與補給員,陪我參加一場又一場的比賽。」盧秋瑩語氣中難掩幸福地說:「有了他,我什麼也不用擔心,只要,跑就是了。」

今年10月圓了準備10年的42公里全馬夢

一路跑來,盧秋瑩並非全無挫折。一直懷抱全馬夢的她,曾經三次報名全馬賽,但每次都因為訓練過度,導致髂脛束和臀肌等運動傷害而被迫馬前放棄。

「跑步看似很簡單的運動,卻是一門精深的學問,」盧秋瑩建議跑者,尤其是初跑者,不求快不求多,加強肌耐力訓練以防傷害、注意飲食與休息都跟練跑同等重要。多年來,除非出外旅行或賽前更密集的訓練,盧秋瑩盡量維持一個禮拜跑四天,並混合恢復跑、節奏跑與長跑等型態,兩天從事核心、肌力與交叉訓練,一天則以瑜珈或散步讓身體充分休息。今年夏天,盧秋瑩再度捲土重來,經過20周無休的訓練與準備後,終於在今年10月完成麻州已有30年歷史的「Baystate全馬賽」。

「42公里的奮戰後,當先生和兒子突然出現眼前的那一剎那,我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來。」最後,她在兒子的陪跑下跨越終點線,實現了一場10年的全馬夢。

被問及跑步對她的意義,盧秋瑩引用長跑作家村上春樹的話:「大多數的跑者不是因為要活久一點而跑,而是為了把生命活到最圓滿。」至於對跑步有興趣的讀者,她的建議是:「不要擔心跑快或跑慢,不用跟別人比,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保持一顆開放學習的心,只要持續向前,一定會體驗到跑步所帶來的身心改變,一定會抵達目的地。」

持續挑戰自己、持續累積人生經驗,跑步路上,盧秋瑩期許自己一直跑下去、和跑步一起老。除此,這個愛跑步的中年女子還有一個心願:希望有一天能參加金門馬拉松,在這片孕育過她的土地上,和親友同好們一起敞懷奔跑。(刊於2021/12/11《金門日報》鄉訊版,記者: 陳永富)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4189/338473/ 

《四季之歌》簡體版問世了

突然好奇,上網搜尋,才發現《四季之歌》簡體版四月已在大陸各書網上架了,雖然採用了一個東方味的庭園封面,喜見好評,有的讀者喜歡書裡的文字,有的照食譜做了點心,說成品雖然沒有書中照片美,但好吃⋯⋯,這樣的字句讓書寫的人感動而滿足。

終於忙完學生的鋼琴發表會,看著孩子們從完全不會認譜到自信地上台,難掩開心。教學相長,過去一年來我從教琴上學到的遠勝預期:每個學生的個性、學習態度、不同種族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期待⋯⋯。教完這學期最後幾堂課,就可以暫歇、有更多的時間閱讀、跑步、練琴、陪家人和專心於日日惦念的寫作了。

 

旅行歸來隨筆

IMG_1049

海奕去同學家玩,暑假以來,我第一次有機會獨處。

拿出從台灣帶回來的《四季之歌》,留下該屬於它的花園形影。

完成這本攝影散文集,我無疑是最大受惠者,不但因而得以仔細觀察季節與庭園的變化:春天第一聲鳥鳴,夏天炙熱蟬鳴,秋天滿天滿地的落葉,冬天的飄雪。從花苞開始到花落,從壯觀盛開的杜鵑花叢,到小巧的鈴鐺花。景觀之外,還得以檢視心情的微妙變化:三月時對春天的渴望,冬衣的不耐,五月一切復甦,夏天急著往海邊跑,秋天美不可言,卻隱隱覺得美好時光太快消逝的焦慮,而冬天之考驗耐性,二月時,冰天雪地,不太出門,隱居獨處的時間更多,進一步探及內在。

四季重複不息,生滅並沒有那麼的絕對:冰天雪地下是一個生氣盎然的世界,秋天的花枯萎時,下一輪的種子也同時生長了。透過這個寫作過程,我也得以看到更多新格蘭人的特質,以及家人與鄰人如何對待一花一草,修屋整地,如何善待家園。

儘管近年來,鄰居好友們受夠了這兒的長冷冬季,相繼搬遷冬天較溫和的地區,而我既然還在這裡,除了用心體會,讚賞它的柔美,領略它的暴烈,還能做些什麼呢?故以這本圖文書,向這四季分明、美不勝收的新英蘭致意。

IMG_1050

***

拍完照,接海奕之前,還有點時間坐下來寫點字。
 
三個禮拜的台灣和金門行,加上去了一趟花蓮,幾乎是馬不停蹄的行程,每天睡眠很少超過五、六小時,離台時,皮膚感染、嘴舌都破得很嚴重,幸好這幾年跑步下來,體能比以前佳,身心可以負荷。
 
返美近一個禮拜,每天很早即醒,趁先生上班前,一起在陽台上簡單早餐,說說話。別離的思念是一定的,回到家後,又覺得很多話可以放著慢慢說,結果時間大多花在聊家庭瑣事上,一起察看結滿枝頭、每天都有得採收的番茄:摘下,稍洗過,丟進嘴裡,鮮綠味道久久留在舌尖與手指上。
 
每日閒閒地出入作息,或去跑步或游泳或出遊,台灣的燠熱與緊密人群後,我和海奕都需要放空。
 
每天一樣照顧著海奕,雖然男孩需要的關照越來越少,但陪伴還是需要的。連續以來的密切相處,自己的時間少且破碎,想看點書、做點喜歡的事欲念強烈;只是,十二年來,已經很經習慣這樣以兒子為重心,也極其享受與珍惜。旅途上,男孩永遠二話不說地提重行李,噓寒問暖。兩次書會毫無預警地舉手起身,說了讓人要流淚的話。跟家人出門時懂事,不麻煩人。離台臨行前,家人問我:「『羨慕』的英文怎麼說?」然後對海奕說:「我很羨慕你媽媽,有你這樣一個兒子…。」我對他越來越放心。良善與聰敏是他最大的財富,我們最大的安心。

斷斷續續地,翻完一本書,依然是跟年老有關的書。

把每一天過得飽滿、力求抓住當下的先生,不懂我為什麼對未知的老年這麼好奇。
 
或許看到太多老的無奈與無力,我說,我想跑到人生的前面一點點,去看看老了之後的身心,或許作為警惕,或許作準備。而且你看,美國桂冠詩人Donald Hall的這本《八十歲以後的散文》寫得多好,當無法繼續寫需要密集腦力的詩時,他說:「文字『拋棄』我了,」不用,我「失去」或「忘了」文字,而是用「拋棄」一字,多麼無辜無奈而精準。老人每天坐在輪椅上,看同一面窗外的風景變化,能從事的活動不多,但不表示心靈僵滯或無能,相反地,依然以一種幾近神秘的睿智與自嘲憶往,心依然熱切地跳動著。
 
常想,比起許多被傳統制約、被家庭工作纏綁,身不由己的人,我非常幸運,為人妻、人母的責任之下,仍可以做些喜歡的事,尤其可以保持極單純的生活與人際。
 
想到人際,行為處事之風格,人各有異,尖銳或敦厚,放肆或鈍樸,甚至世故與率真巧妙並具…,人之繁複,人之趣味。很多時候,人(尤其成人)常在找一個對自己說得過去的點,好藉以解釋各種理智或不理智的言行,至於那個點穩不穩,讓人可輕易或難以識破,端看他先說服了自己幾成。
 
此行認識許多親善有才華之士。一場午宴上,身旁那位久聞其名但第一次結識的師長,言談之溫穩,說起喜愛的書法,臉上透出的迷人笑容,讓人印象多麼深刻。類似的形象,加上此生得以親近文學與音樂,以及幾位經歷過慘劣命運,但為人卻寬厚無比的長輩,不斷教我,做人能有的溫度與深度;又一至幸。
 
想起來最溫心還是家人與一群老友,尤其後者從不予人壓力的友情與不吝的歡笑,這些年來,一出新書她們必買,幾乎是不理智的可愛支持;當然還有,那些以各種方式出現眼前的聲音:從第一本散文開始,就很喜歡妳的文字…。伏案之寂,賣字維艱,頓化成煙。
 
重新拾起琴譜與廚鏟,也拾起停頓了一段時日的章節。持續相信文字的魔奇同時,更相信,努力生活、痛苦時仍保持微笑的勇氣。

 

IMG_1052

四季之歌@博客來

四季之歌@誠品

四季之歌@遠景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Save

新書:《四季之歌:關於季節與日常美好》

13497957_1021189024584643_2449025651628308734_o

《四季之歌:關於季節與日常美好》六月三十日正式上市。請大家告訴大家?

《自序》

「希望能有一塊土地,不必很大的一塊地,只要可以種一些花和一點蔬菜。」

  認識先生不久,某天和未來的婆婆談到花圃與種植,說起童年鄉居時光和對未來的想望時,不覺脫口而出。

「妳有一顆鄉下孩子的心。」婆婆說。

那時,先生與我剛搬進波士頓市郊一個叫做「摩登」的城市,他的父母尚未退休,自家的花園也才剛起步。

跟婆婆描述我的童年:老家有田有牛有羊有豬寮,過節時殺豬宰羊,三合院旁種了一長排竹林和芭樂樹,堂叔用來儲放工具的小瓦屋簷下垂著纍纍的綠葡萄……。住在金門鄉下不過十年,然而那些蟬聲高鳴的夏天午後,那些大家庭過節的歡樂,點點滴滴跟隨著,成為日後異國裡遙遠而溫樸的記憶。

第一次約會,先生提到他剛付訂金,買了生平第一棟房子。二十六歲的男人,一路赤手空拳打拚,購屋的喜悅交織著背負貸款的責任,語氣裡難掩一份自豪。離開小島後一直住城市公寓的我,不免好奇地要求去看他的新屋。

「屋主還住在裡面,不好登門打擾呢。」話雖如此,他方向盤一打轉,不久就來到一片高踞的停車場。隔著欄杆圍牆,相識僅數小時的兩人並肩俯視,「那就是我的房子。」他指著前方低傾草坪不遠處一棟紅磚屋,屋頂上聳立著一只煙囪,屋側開著陽傘的小陽臺,完全一副小家庭的模樣。

一個月後,兩人一起搬入這間石磚屋。

「摩登」是個移民與勞工居多的城鎮,挾著有通勤火車直抵波士頓市區的便利,也吸引了不少學生和上班族。

先生的房子位於步行可到車站的距離內、一條叫紫藤路的幽靜小路,十幾階的石梯上是居高臨下的視野。雖有一塊空地,但位於屋後高陡的坡上,傾斜崎嶇,耕種起來,每一包土、每一袋肥料、每一株樹苗,全得背扛上去,無疑是一間年輕有體力的人適住的房子,也讓新婚的我們初嘗園藝耕植的真實性。

兩人皆屬庭園新手,種的都是隨性喜愛的花卉植物:鬱金香、百合、金盞花等,以花色美麗、照顧容易為主。唯年輕的奇想無窮,乍暖還寒的初春,迫不急待地套上厚重大衣、舉起鐵鏟,墾出一方新土,挖一座粗糙的池塘,置入一副狗骨頭形狀的塑膠模型,埋水管,引水源,自學自構思,煞有其事地展開一項新奇的工程。每逢下班或週末,挖啊挖,汗水與泥土交織,手掌紅赤疼痛,不覺夏日已至。完工後,夫妻倆坐在陽臺傘下,喝著沁涼啤酒,黃昏微風裡,想像著不久,身旁噴泉湧流,蛙鳴荷香。週末時,下工梳洗後,攜手進城看電影,或去劍橋的哈佛廣場閒逛。一對新婚男女加上一屋貓狗、一間剛起步的網路公司,建立一個新家的新鮮感與衝勁,寫下一段胼手胝足的時光。

三年後,經濟許可加上計畫著養育小孩,夫妻倆決定告別紅磚屋和漸現雛形的庭院,挖了幾株鍾愛的百合和一株藍莓樹,跳上裝滿家具和紙箱的U-Hual,搬進郊區的新屋。

新房子位於公婆居住的郊區小鎮,室內格局開放而現代,參天的綠樹圍繞著0.7英畝的庭園,屋前翠綠的草坪與灌喬木叢修剪齊致,數十株花卉種植有序;唯,房子矗立於長坡上,院子高低起伏,依然不平坦。

初始,前屋主手中的庭院大抵成形,可變化的空間似乎有限,兩人只隨興地添了些鍾意的花草。隨著居住時日益久,對既有的一花一草熟悉了,興致也變了,不免尋思改進,開始挖地築牆鋪草,大規模更新,前後院逐漸變了個樣子,也越來越接近想要(或想像)的庭院風景。

有房子,有庭院,就有永遠做不完的工作。

大工程幾乎都是先生親手打造,雖然固定請了園丁修剪草地,但不論修枝剪葉、撒種、移植、築石牆、更建陽臺⋯⋯,他全一手包辦。

換上舊衣褲,把音響搬到院子裡,讓喜歡的音樂響在初夏漸暖的陽光裡,工作至汗透衣衫,滿身汙髒塵土,先生自得其樂。有時,我捲起衣袖,和他一起堆土築牆,大多時候,只負責種植新花卉、拔點雜草的小任務。兒子學步以來,總跟在父母身旁,倏忽間,從推著堆土玩具卡車的幼童,變成舉起鏟子一起幹活兒的少年。太陽下,聽著歌,勞動著。黃昏來時,一家三口放下活兒,並肩四顧,互讚一天的成果。

四季庭園成為我們涵育親子感情的沃土。五月,母子一起種下草莓與四季豆。七月,聞一朵花香,看孩子與蜻蜓、蝴蝶逐戲。十月,陪他追逐滿天落葉。十二月,我們為雪人添上胡蘿蔔長鼻,披上舊圍巾。

「那兩隻北美主教又出現在樹叢下,一前一後,似乎相戀著。」佇立窗前的先生,對著手抱洗衣籃走過的我說。早餐後,「看哪,樹上有一隻鷹,多麼威武專注,地面上的小動物可得小心啊!」差旅時,「風雪將至,出門小心。」仲夏,當我攜子旅臺探親,「花園裡的百合都開了,等著你們回家,我也一樣。」先生捎來滿園各色的日百合照片,夾著思念的字句。

春花,夏鳥,秋楓,冬雪,四季分明的新英格蘭,關於季節與自然的種種成為我們最尋常的話題與思索:第一片雪花、野鹿的凝視、日出與日落,種種動人的自然光影,它們的存在,除了點綴這個寂寞的世界,是否還帶著其他訊息與目的?種花蒔草,賞雪聽鳥,把探頭探腦的花栗鼠嚇得飛竄,與各種神出鬼沒的野生訪客驚喜照面⋯⋯謙虛領略大自然的神祕與神奇之際,我們仨相依相持。

季節流轉,花開花謝,小兒茁壯,雙老向晚。容顏雖改,唯,練習用心生活、善待彼此與居家環境的初心不變,於是有了這本關於四季庭園與日常靜好的書。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0440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