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Life with Monkey

在南方賽跑

每年三月,我們固定南下佛州度春假。停留期間,取利於南方的溫暖天氣和美麗的沿海長步道,我們慣常地跑步、走長路、游泳⋯,暫時拋開又長又冷的北方冬季,過著夏天的生活。

這幾年以來,我也開始利用這段期間參加港灣及附近沙灘的路跑賽。期逢「聖派克節」,今年,海奕和我先後參加了兩場比賽,第一場是臨時決定的小型5K,第二場是我原訂的半馬,迴然不同的氣候、跑距與跑場。

和海奕一起參賽總是特別開心,天性加上高中四年在跑步校隊與擔任隊長的經歷,小子極善於鼓勵人,不管成績如何、將來還有多少一起參賽的機會,我永遠永遠會珍惜,當他跑完後在終點等我,一見到我靠近時,立刻迎上前來,為我加油,陪我一起衝刺的美好記憶。

***

3/13/2022

母子一起參加的「聖派翠克節5K路跑賽」。

昨天的暴風雨後,氣溫從25度C驟降至5度C,佛州少見的冷天,還好陽光普照。沿著海岸的一條長直步道而跑,很多參賽者身穿綠色服飾以慶祝這個節日,獎牌也是綠色愛爾蘭小精靈Leprechaun.

海奕和我各以男女組前25名完賽,海奕獲整體第三名。他跑完後,一貫地迎來為我加油、陪我衝刺。一場臨時起意報名、親切而輕鬆的比賽,為假期增加了許多趣味,也為我下週的半馬賽暖身😊

***

3/22/2022

週日,母子兩的海角路跑賽。

我的第二十場半馬,以預計的速度順利地展開今年的長跑賽程。原本要跟我一起、跑他生平第一場正式半馬的海奕,因腳輕微受傷改參加10K,最後以總排行第十一名完賽。

第三年參加這場慶祝聖派克節的沿海活動,起跑線,國歌演唱前,主辦人克利斯致詞時談到疲長疫情後、能恢復現場比賽的珍貴,終點掛著的兩面他從阿富汗戰場帶回來的美國國旗背景,當提到烏克蘭裔的妻子娘家親友此時的慘境時,老兵語帶哽咽,不得不中斷話語⋯。

沿著美麗的海岸而跑,風隨然有點大,慶幸地太陽沒有露臉,不至於曬成人乾。最開心的是,海奕終於也得以體驗:黑暗中起跑,跑著跑著,天光照亮整個世界的那份神奇。

跑步永遠不只是跑步,謝謝它提供了我們母子一次又一次奮戰與激勵彼此的機會。互相提醒:不管過程如何挑戰,不要忘了微笑,肌肉ㄧ放鬆,感覺就不再那麼痛苦了。

感恩節的路跑賽

大清早,和海奕一起參加鎮上第34屆感恩節路跑賽。

搬到這個鎮後,這個活動就因疫情而停辦,這是我們首度參加,賽前一直祈禱著天氣不要太冷,甚至下雪路滑。

結果天氣很好:0度C左右、陽光藍天。男女老少、狗與嬰兒推車,跑的、走的,聖誕裝、睡衣褲通通來著不拒,六千多人一起歡聚街上。

必賽分5k和5英里,我們參加的5K沿著主街朝鎮中心跑,第一英里是鎮上最陡的一座長坡,終點也在坡上。因為高坡和冰凍空氣呼吸不易,這場火雞路跑,我們抱著共襄盛舉、跑完就好的心理準備,成績不是重點,而是闔家團聚,開心地跑一跑,並為稍晚的大餐先消耗點熱量⋯;另外,我也私心希望,藉此和海奕建立另一項新傳統:日後當他返家過節時,我們可以和鎮民一起,以這個路跑賽揭開年底節日的序幕、感恩又過了平安健康的一年。

沿途,到處是裹著衣帽的居民高喊加油、感恩節快樂!「再加油一點、快到了,你很棒!」年輕的父母們不斷地鼓勵著身旁不願繼續跑的孩子。

結果,海奕以總排名第31名(共3892人)完賽。我則居總排名第744,女子分齡第30名(共309人),能維持一定的速度讓人對嚴寒冬季裡的路跑訓練多了一些信心。

每名賽者獲贈本地百年烘培店烤的新鮮蘋果派一盒。神經氣爽地回到家,開始烹煮感恩節的餐點,甜點也有了,就準備飽餐一頓😋

At 34th Feast Five Thanksgiving Road Race with Isaac this morning. Happy Thanksgiving!! 🦃🍁

疫情,開學,跑步

今天送海奕回學校和隊友練跑後,我也就近沿著美麗的校園跑步。

秋季開學以來,校方採取分批開學,由剛被錄取的新生和即將離校的最高年級住宿生開始。初回校時,學生一律先自我隔離兩週,之後每週兩次的全校檢驗,持續網路教學,進出校園活動強制戴口罩,餐廳關閉只供在戶外的開放帳篷取用食物…,層層謹慎保護、零案例之下,逐漸開放。

秋意漸濃的校園到處豎立著「散佈善意而非病毒」、「請戴口罩、保持距離,一起保護我們的社區」、「我為了保護你戴上口罩,你也願意保護我嗎?」…種種標誌提醒大家。

不用說,戴著口罩運動呼吸很困難,海奕和我試過各種、包括學校供應的名牌運動口罩,但跑起來很快就都濕透,教人欲窒息,深深感受到正常的呼吸何等輕易自在。我還好,平時多跑荒郊野外無人處,可以拿下口罩喘氣;每日必須保持運動的學生們則無選擇。

疫情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千百萬的孩子因而犧牲了正常的學習與校園作息,因此,只要能恢復某種程度的學習與社交,進出校園大家都很願意配合、適應新的生活型態,包括口鼻遮蔽、眼鏡起霧的臉部三溫暖。

這場疫情的確切盡頭依然模糊,完全回到從前是不可能了。出門後無法暢快呼吸,不能擁抱親友,每日不停地洗手擦拭,被感染的不安,不祥的數字持續攀升….;但無疑地,我們還是非常幸運的,世上還有多少貧病不幸。疲憊感有時如腐蟲,需要自覺與一些力氣才能撢掃掉,但我願意繼續相信,自私愚昧的人終究是少數,人類還是有一定的理性,以及很強的彈性與韌性。

生活需要一點甜

過去兩個多月以來,我已經烤了四次這份無麵麩巧克力蛋糕(flourless chocolate cake)。

先生平時喜歡優質的黑巧克力蛋糕,尤其是香濃而不甜膩的無麵麩巧克力蛋糕。四月初他生日時,上網收尋了一個簡單的食譜,減糖減油後,第一次做,他讚不絕口。晚餐後,父子兩喜歡把一小塊蛋糕微波溫熱,加上一勺義式冰淇淋gilato,「So good!」一臉滿足。過了不久,「我們有做那蛋糕的材料嗎?」先生問。多麼明顯的暗號,為妻的當然二話不說,蛋糕很快又熱騰香濃地出爐了。

在我們家,甜點是必備的,零食也不少;然而,兒子小的時候,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照書養的我,當年是個對甜食高度警覺甚至敵視的新手媽媽。那時,冰箱裡沒有巧克力牛奶,櫥櫃裡沒有糖果,一年中只有萬聖節那天,兒子可以無限制地吃糖。後來隨著他的年紀漸大,高糖的巧克力牛奶才開始半原味半巧克力地混合,還記得他第一次喝到純巧克力:「原來是這個味道啊!」臉上的驚喜。

但老實說,嚴禁只刺激了孩子更想吃的慾望。記憶深刻的是,兒子四歲多時,帶他到鄰居家玩。一進門,看到客廳桌上那個圓玻璃瓶裡五顏六色的各式糖果和巧克力球時,小男孩眼睛發亮,幾乎可以聽到他嚥吞口水的聲音,完全聽不到我一再地:「只能拿一顆就好」的提醒,火速塞下一顆巧克力球後,小手馬上又往罐裡伸去。當場,主人與客人皆尷尬—-客人偽高標的教養崩潰中,對小人完全束手無策;而主人雖知不該介入別人的管教,但眼看孩子又愛又渴求的模樣,難免心生不捨。接下來,兒子開始有各種playdates,到同學家玩時,對方的保母或阿嬷總會準備各式點心,通常是美式甜得驚人的餅乾或布朗尼,從兒子一塊接一塊的速度,很快地他們都可以看出,平日不常吃到的他有多愛那些甜食,對他們家的孩子,餅乾薯片稀鬆平常,對我家的則顯得珍貴不已,不但吃得連聲感謝,還常「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巧克力餅乾」由衷讚美。不用說,離開時,老人家總不忘再多塞幾塊給他。

驚覺我的嚴禁有矯枉過正的危險,任何欲求,過度的防堵與限制只會導致更多不滿足、引發更強烈的渴望。況且,我也不希望孩子萬一因為得背著我偷吃甜食或撒謊,對自己產生「不聽話」、「不是好孩子」的負面印象。我思考著如何提供孩子較健康與平衡的選擇,與其斤斤計較,隨時盯看,搞得大家都緊張兮兮,讓吃甜食變成一種罪行,何不引導孩子認識食物的特質,以及對身體的優劣影響,逐漸培養他自我選擇與管理的能力。

慢慢地,我更勤快地鑽研與自製營養點心,廚房檯上不時擺有剛做好的營養馬芬或餅乾,點心罐裡裝著各式營養條,冷凍庫裡總有優格冰棒、迷你冰點、熱量只有一般冰淇淋約一半但同等美味的義式冰淇淋,餐桌上永遠有一大盤水果,櫥櫃裡有綜合堅果和巧克力。因為知道隨時要吃都有,兒子反而不過度。因為知道吃什麼對身體比較健康,尤其,近年來建立了運動習慣後,他對熱量與營養的認識越多,知道每次運動後會消耗多少熱量,該攝取什麼對身體最好,攝取多少,飲食更聰明了。

提供孩子豐富實用的生活知識,建立平衡的生活習慣,而非一昧限制,絕對是比較長遠而健康的教養方式。

甜食戰的經驗也反應在我們對兒子其他活動的態度與作法,比如,我們對兒子從小玩電動並不禁止,但很明確地定義:就跟甜點不是主食,把飯吃好才能吃甜點一樣,打電動不是生活重心,而是休閒娛樂,所謂休閒,是當該盡的責任與工作完成後才能從事的。

這個想法下,平日勤奮工作以身作則的先生,偶有閒暇時也會一起加入電玩,以行動支持兒子這是一項正常的娛樂。父母知道孩子玩些什麼遊戲,不但有共同話題,探討電動的利弊時也更有說服力(遊戲為何令人著迷?打時、打完感覺如何?得到什麼?每天花多少時間打?那些時間用來做其他事會怎樣?若上了癮每天會變成什麼樣子?你會變成什麼樣子?)通常,父母有自信就不怕被問題挑戰,不會一昧地高壓,什麼都說不但卻不解釋清楚,而是願意花更多時間去面對。教養不太鬆不太緊,常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需求,以開放的態度溝通,讓慾望與罪惡感不必糾結,久了,不管是甜食或電動在孩子心中就失去禁忌的樂趣了。很多時候,當我們相信孩子,肯定他的小進步,孩子也不會讓我們失望的。這同時,協助他培養更好的替代和選擇,鼓勵其他興趣,引導他看遠一點,知道甜食和電動對身心的負擔,介紹其他健康美味與有趣的東西供他嘗試。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生活,從小幫他培養自我管理與獨立的能力遠勝一切。不可否認,任何正面的影響都得花上許多時間與心力,至今依然記得,兒子如何以無數的小時,跟我們爭辯、爭取他要玩一個「同學都在打」的超齡電玩的「自由」。啟發式的教養雖辛苦,但好的觀念與習慣受用一生,絕對值得。

從一份蛋糕開始,拉拉雜雜竟寫了一堆,最開心的是,平衡之下,我可以繼續不斷地烤馬芬、餅乾、巧克力蛋糕⋯⋯。健康美味的甜食是可以被感謝與歡迎的,生活裡有一點甜,更美好。

學琴,一個十六歲的承諾

給兒子:

在你很不喜歡重複練習、也不喜歡學讀譜的小時候,你幾次要求放棄學琴;但我極端不想你錯過結交鋼琴這個可以一輩子伴慰你的朋友,也不願意看你浪費那些我在學生中少見、我自己也常自嘆弗如的音樂天份:你有極強的記憶力、精準的音感與節拍、敏銳的感受力,更別說一雙讓眾人羨慕的修長手指…。問題是,那時我不想、也不知怎麼強迫你學琴,若得天天唸、天天盯,好累,更怕從此扼殺你對音樂的興趣,後來我說:「這樣吧,你只要學到十六歲,之後學不學、彈不彈琴由你自己決定。」我想,學任何學識技藝總需要一定時日,況且,十六歲的孩子也知道自己要什麼了。

你答應了,可能覺得至少有出口,有一天將有選擇的權利,可能還是喜歡彈琴的。雖然以我的標準,你始終練得不夠勤,偏好靠聽力而非讀譜,但在老師與我們的支持下,你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持續學習你喜歡的曲子,也幸運地有一點點小成績。隨著你的課業與活動繁忙,我準備著迎接你不再練琴的一天到來。夠了,我想,你能識譜自學、熟悉樂理和弦即興,更重要的是,音樂的種子已埋下,你對另類搖滾之熟悉、老搖滾之熱愛,許多車程裡,我們一起跟著收音機合唱披頭四或muse的歌,是我最快樂的母子時光之一。

一轉眼你十六歲了,早晨或黃昏,你坐下來,打開視訊,給遠方的小女友彈段古典小曲,給朋友錄一段皇后合唱團的「波希米亞狂想曲」… 怡然自得。你還在彈琴,也還在學琴,音樂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謝謝你遵守承諾,謝謝音樂。

(圖說:兒子八歲時。晚餐後收拾完,去看他練琴,一走近就看到這幅畫面:一艘同學折送、兒子命名為「貓尾巴復仇皇后號」(queen cattail’s revenge) 的快艇,和一個獅面人身的樂高總司令,忠心地守在鋼琴下,等候著主人練完琴後,繼續跟他們一起乘風破浪,奮戰傳說中的毒蛇海盜….。)

All Materials and Photos Copyright © 2015 unless otherwise noted.